

上司村地处武乡县东南部,东邻赵家垴,西接铺上村,东北有蒋家庄、岭头,北与小店村毗邻,南与漆树坡村交界。它是上司乡政府所在地,也是上司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司村何时建村,目前尚未发现有文献记载,也没有传说和故事印证。但村子以及周边流传的老焦爷故事经历了漫长岁月长河依旧有迹可循。在上司村东北的岭头村有老焦爷墓地,在小店村与岭头村两村交界的河沟里店渠庙有老焦爷的庙宇。而老焦爷则是地地道道的上司村人,虽然那时上司叫司徒村。从这里可知,至少在老焦爷出生时上司村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上司村(司徒村)最迟建村历史可追溯到老焦爷出生之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时(公元868年)。而这一时间点在《武乡县志 ·康熙 ·卷五 ·仙释》也有记载:“唐沼泽王姓焦失其名唐懿宗咸通九年七月初五日生于长乐乡司徒村。”如今在小店村每年七月初五还要举办庙会为老焦爷唱大戏,干旱时候在七月初五庙会时祈雨,几乎有求必应,通常会落雨。
司徒村作为上司村曾经使用过的名字早已成为过去,淹没在远去的历史陈迹里。村民说,上司村那时叫做司徒村或者是因为村中曾出过司徒一类的官,也或者有过姓司徒的村民,但这些仅仅只是猜测而没有确凿的根据。如果真如人们猜想,那么上司村建村则会更早了。司徒后人或许曾在这里繁衍生息,但时光流转,岁月变迁,村子里如今并无司徒一姓。
(康熙版武乡县志关于司村记载)
“司徒村”这个村名在岁月流逝中渐渐演变成了“司村”则可在武乡县志中寻得一些痕迹。《武乡县志 ·康熙 ·都鄙叙》中写到“龙泉乡灵润都第一图崇仁坊在城东街,旧司徒、河南、西史三里并入……邻村三十三……”这三十三个村子已经没有了司徒村,而出现了“司村”。
目前在上司村居住的村民中姓赵的村民是居住历史最长的,他们在约370多年(明崇祯年间)前从武乡故县迁来居住,是现今居住此地最久的村民。子孙昌盛,绵延至今,赵姓已成为村子里的大姓。据《赵氏族谱》所说,他们迁来时本村有焦姓、李姓、曹姓、魏姓等居住过。他们迁来时,这里是司徒村。赵氏一族虽然经历了上司村名演变过程,但无法说清由“司徒村”变成“司村”直到今天的“上司村”到底发生了什么。
(乾隆版武乡县志里关于上司村下司村的记载)
《武乡县志 ·乾隆 ·卷二 · 疆域 》记载中已经有了上司村和下司村的区别。在《武乡县志 ·民国·区村略》里,上司村属于岭头编村,依然是叫做“上司村”。也就是说从清朝乾隆时期到今天上司村名是固定不变的。
《赵氏族谱》里对上司村名的来历推测:一是因为上司村地势较高,很多村子根据地势高把“垴”“岭”“圪顶”“头”等作为村名的其中一字,那么上司村的“上”是否来源于此呢?而“司”是否又是因为它是行政村的缘故呢?现在上司村作为一个行政村包括赵家垴村在内。作为自然村,上司村是一个居住相对紧凑的居住点,方圆面积八平方公里左右。
还有一个说法在《地方志》中出现,认为这里有姓“司”的人曾经在上司村和下司村立庄。为了区别上司村和下司村,根据地势高低把处于高处的村子叫“上司村”,把处于上司村东南方向地势低的村子叫做“下司村”。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大可信。如果真有姓“司”人在此地立庄,那么《赵氏族谱》里会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但实际上没有。
上司村如今交通便利,人民安居乐业,目前约有800多人,有赵姓,姚姓,安姓等,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耕、梨果、养殖,生活稳定,相处和睦,在时代大潮冲击下,依然纯朴,知足,和谐,安定。
上司村的教堂